最新新聞
-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 建檔日期:110-05-28
- 更新時間:110-05-31
為防範新冠肺炎疫情,民眾在家可透過簡單安全的居家運動加強自身防護力並維持體能,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供以下4個居家適度運動的妙招,讓您在家鍛鍊身體,提升防疫能力:
一、核心穩定、瑜珈、徒手訓練效果好:在家可以進行核心穩定、瑜珈、徒手訓練,如雙人反向跳、蹲馬步、超慢跑、太極拳、八段錦、上班族健康操、高齡者健康操等,強化平衡力、肌力、肌耐力、柔軟度或心肺耐力,促進健康。
二、水瓶、彈力帶簡易器材多變化:除了徒手運動,可以運用家裡的水瓶、彈力帶等簡單的器材進行訓練,以循環訓練方式針對上肢、核心、下肢設計運動動作,使用2瓶礦泉水,就可以在家隨時健身,增加身體活動量,運動6分鐘就可消耗約32卡熱量,如同在健身房的運動方式。
三、椅子、門框、牆壁皆是好設備:另外也可以扶著沒有輪子的椅子做深蹲,年紀較大的長輩則可以進行坐姿站起,或是借助門框、牆壁做伸展、伏牆挺身、抬腿等運動,增加動作的變化性。
四、親子互動、代間互動、全齡運動樂趣多:小朋友停課在家學習期間,爸爸媽媽可以和小朋友一起遊戲運動、推彈力球、跳跳繩等,小朋友也可以幫阿公阿嬤搥搥背,以每分鐘約60次且不痛為宜,不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還可以增進代間祖孫情。
國民健康署呼籲防疫期間,在家仍需適度的運動,並注意運動空間通風、出汗後保暖及適時補充水分,以更好的健康狀態共同抗擊疫情。此外,研究指出測量體重有助於節制口腹之慾,民眾也可以和家人一起「天天量體重」,讓大家防疫在家,也能做好體重控制,以避免體重直線上升。
- 資料來源:疾病管制署
- 建檔日期:111-05-13
- 更新時間:111-05-13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3)日宣布,為提供無法使用視訊或未能成功預約視訊診療之民眾評估確認快篩陽性結果管道,自5月14日起,開放居家隔離、自主防疫及居家檢疫3類對象快篩陽性時,可委由親友攜帶健保卡及快篩檢測卡匣/檢測片至診所或負責居家照護之責任院所(含衛生所)請醫師確認。
指揮中心表示,民眾於居家隔離及自主防疫或居家檢疫期間,使用家用抗原快篩試劑檢測結果陽性,可透過遠距門診醫療,請遠距/視訊診療醫師協助評估確認快篩陽性結果;如居家環境設備無法使用視訊或未能成功預約視訊診療者,可委由非居家隔離親友攜帶健保卡及快篩檢測卡匣/檢測片卡至診所或負責居家照護之責任院所(含衛生所)請醫師確認。使用遠距門診醫療者可以透過健保署全球資訊網首頁/重要政策/COVID-19就醫權益與因應作為/民眾就醫權益(視訊診療看這裡)/因應COVID-19疫情之視訊診療,或使用「健保快易通APP∣健康存摺APP」,查詢附近「視訊診療指定院所」,並先行電話洽詢或至院所網頁預約掛號,或可聯繫地方衛生所、關懷中心協尋可提供視訊診療服務之院所,透過遠距門診醫療,請遠距/視訊診療醫師協助評估確認快篩陽性結果。
指揮中心提醒,民眾預約訊診療或前往診所、負責居家照護之責任院所(含衛生所)評估確認陽性結果時,請配合下列事項:
一、 評估前,先行準備:
(一) 自行快篩陽性後,於判讀陽性之檢測卡匣/檢測片,寫上檢測者姓名及檢測日期。
(二) 將檢測判讀後之檢測卡匣/檢測片及健保卡放在一起拍照。
(三) 如至診所請醫師確認,應以夾鏈袋或塑膠袋密封包好攜帶至診所。
(四) 配合於醫師視訊或現場評估時出示判讀陽性之檢測卡匣/檢測片。
二、 評估時,如採視訊評估,並依視訊診療醫師指示上傳照片;如採現場評估,無需上傳照片,但建議評估醫師電話聯繫快篩陽性個案或其法定代理人,請其確認該檢測結果確為其所屬。
三、 評估後,醫病已對快篩陽性結果達成共識,請民眾配合將檢測卡匣/檢測片銷毀或塗毀。若由親友帶至診所評估,則交由醫事人員處理;若是於家中遠端評估,則依居家照護垃圾清理原則,以雙層垃圾袋包裝並確實密封。
指揮中心表示,當民眾及醫師對評估陽性結果如達成共識,即可由評估確認醫師所屬醫事機構進行通報,並由系統自動研判為確診,後續將由地方政府衛生局依確診個案分流收治原則,安排個案於住家居家照護或其他指定處所進行隔離或隔離治療,但民眾或評估醫師對於快篩陽性結果如未有共識或有疑義,仍可通知衛生局安排PCR採檢。
-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 建檔日期:111-02-23
- 更新時間:111-02-23
依衛生福利部研究結果顯示65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為7.78%,推估目前台灣約有29萬名失智者,其中 8成5的失智者居住在社區,這些長輩們依然維持其過往的生活方式,部分輕微失智症者還能自行外出散步、商店購物、搭乘公車或參與各類型的活動。但因疾病造成大腦認知功能改變,例如注意力、時間定向感、語言與計算能力、判斷與解決問題等能力衰退,容易使失智症者遭遇到人身安全、走失、財務管理等困境。
再者,失智者的外表常與一般人無異難以辨識,因此,在社區的民眾及第一線工作人員,遇到疑似失智者時,往往會猶豫如何給予即時關懷與協助;其實,只需透過5個簡易實用的「失智友善溝通技巧」,你我都可以輕鬆幫助失智者,而這五個技巧也是我們面對長輩時可應用的方法,讓所有長輩及失智者在社區更自在、安全的生活。
失智友善從心出發
面對眼前疑似失智者時,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建議持著平等及包容的心態,提供良好的友善服務,減緩失智者不安的情緒,並有效協助其完成此趟的行動與任務。
第1招 微笑面對(Smile):微笑面對失智者,簡單介紹自己及問候對方,初步瞭解其前來之目的並提供所需的指引。
第2招 說聲謝謝(Thanks):完成服務後,感謝失智者配合規定及協助辦理事項。
第3招 眼神接觸(Eye Contact):宜採平視的角度,注視著失智者進行溝通對話。
第4招 擁抱當下(Embracing the moment):當失智者表達非事實的觀點或想法時,不須立刻糾正或爭執,掌握其當下需求為重。
第5招 耐心傾聽(Patience):耐心傾聽失智者的話語或提問,並放慢速度回答。
有愛無礙的失智友善台灣
國民健康署自107年起推動營造失智友善社區,倡議失智者人權及促進其社會參與,營造失智友善社會及物理環境以接納包容失智者。國民健康署期許透過政府政策與縣市社區之推廣合作,積累社區民眾、第一線工作人員的點滴善意及行動,打造臺灣守護失智者的社會網絡,營造失智者及其家屬都可以安心微笑的失智友善國度。
延伸閱讀:
【失智友善服務流程(交通場域)】
https://dementiafriendly.hpa.gov.tw/resources/detail/795
【失智友善服務流程(金融場域)】
https://dementiafriendly.hpa.gov.tw/resources/detail/796
【失智友善服務流程(藝文場域)】
https://dementiafriendly.hpa.gov.tw/resources/detail/797
【一起成為失智友善天使吧!】
https://dementiafriendly.hpa.gov.tw/resources/detail/798
【失智症十大警訊】
https://health99.hpa.gov.tw/educZone/edu_detail.aspx?CatId=30686
【推動失智友善社區工作手冊】
https://dementiafriendly.hpa.gov.tw/resources?key=%E5%B7%A5%E4%BD%9C%E6%89%8B%E5%86%8A&rid=0&type=0
- 資料來源:國民健康署
- 建檔日期:110-11-19
- 更新時間:110-11-19
依據衛生福利部106年老人狀況調查報告,65歲以上長者休閒活動項目以看電視最多(80.7%),報告也顯示目前生活有擔心問題者以「自己的健康問題」(70%)為多,若從長者的需求為考量,運用電視節目提供長者促進健康資訊,將能給予長者更多的照顧。
後疫情時代,電視為長者帶來健康生活居家化
受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影響,生活居家化成為全球需要關注並適應的一種新生活模式,面對COVID-19,長者因易被感染及成為重症、死亡高風險的族群,儘管疫情逐漸趨緩,部分的長者仍然會傾向待在家中或縮小生活圈,但隨之而來的社交隔離、孤單,減少走動而致行動力和平衡力降低,都可能影響長者的健康。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特別關心這個議題,並表示將以健康促進服務與資訊,讓長輩隨手可取得為目標,國民健康署建置長者居家科技互動平台,透過「電視」作為照顧長者的媒介載具,為讓長輩休閒娛樂的同時,將豐富的銀髮健康資訊直送長者家中,在不受時間、空間限制,能隨時與人互動之環境中,避免長者因獨居、寂寞,降低身體活動而產生衰弱,不出家門也能獲得健康。
貼近長者需求的電視節目 獲得健康不困難
邵奶奶過去日常生活的消遣是聽收音機,自從開始收看長者居家科技互動平台的直播互動節目後,奶奶說節目主持人都很專業,講話速度適合老人家收聽,只要拿起遙控器按數字鍵操作,一點都不困難,比起收聽廣播節目,看電視可以跟著「健康投資學」的職能治療師一起動手做園藝及進行互動小遊戲,有時還能Call-in上節目跟老師問問題、聊聊天,覺得生活增加很多可以期待、可以做的事。而雲林的程阿公,是每周三「運動金探號」的忠實觀眾,「有噢、我每周都有看!都有跟著做運動!」,阿公說透過節目的帶領,運動變得有趣,每次50分鐘的節目總是很快就過去了,幾個月下來,阿公覺得自己的體力有變好。
國民健康署強調,「長者居家科技互動平台」不只是單向傳輸的傳播,而是可讓長者與專業主持人雙向互動的平台,且結合時下熱門的直播概念,提供多樣功能及服務,並作為社區活動資訊的公布欄,促進社會參與,還可以與隔壁的好友利用電視視訊功能,相互關心打招呼,讓爺奶的居家生活熱鬧不孤單,透過電視讓身體跟心理功能愈來愈好。






